人物專訪
瑪陵國小人物專訪-鄭麗華老師 採訪者:曾貴凰
緣起:
民國102年,菊映老師調到瑪陵為實驗教育做籌畫時,邀約麗華老師利用幾週的週六下午,幫一年級學生上環境教育課。104年麗娟校長來到瑪陵,邀請各方義工進來瑪陵國小協助,當時校長推展環境教育時申請「校園諾亞方舟計劃」,希望在瑪陵國小推動原生種植物復育,同時邀請麗華老師協助食農課程規劃,及擔任〈綠手指社團〉指導老師。
食農課程規劃:
以前瑪陵的農耕課多半是農耕老師為主導,各班老師配合,後來麗華老師覺得長久來看,除了同時帶六個年級有學習起點不同及人力不足的問題,最好能將教學交給各班導師,也許初期農耕知識技術尚不足,但老師可以在做中學,因為親身領著孩子做農耕,體驗本身即深具教學效益與教育意義,因此做了轉彎,調整成協助者備詢者,及有時入班教學,但在過渡期時期則協助導師慢慢熟習食農教學內容,所以才會有現在各班的食農課程能結合主題或其他領域,師生可以自主發展自己班的特色。
綠手指社團指導:
〈綠手指社團〉是麗華老師承繼在莒光國小指導〈綠天使社團〉十多年的經驗,但將之在地化、課程化及多元擴充,相同的地方是讓學生有機會認養校園、參與生態經營、栽培植物維護管理、提升社區意識、服務公共地區、培養公民行動力;然莒光〈綠天使社團〉以高年級學生為主,基本知能體能各方面發展較成熟及服務項目及質量較高,而〈綠手指社團〉因為孩子主要為低年級學生,會著重五感體驗和興趣的啟發,而分小組實作時的照應及工具安全使用,很需要家長協助,而麗華老師希望協助不是被動的配合,而是逐漸發展協同教學的主體性,共同創造相互學習的空間與氛圍,「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家長各自發揮所長承擔教學,並請學生尊稱為老師,而不是爸爸媽媽;大家一起備課、設計課程、每次上完課進行討論,提高調整學習內容與方式的機動性,因為集思廣益互補不足,凝聚了大家的才藝跟熱忱,便有了現在生氣勃勃的〈綠手指社團〉,師生其樂融融。
是什麼動力留下來呢?
從104年退休到109年,麗華老師每週三會從板橋來瑪陵,是怎樣的動力支撐呢?麗華老師很平實的說:「很自然就留下來啦,因為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啊!看到植物的生長,就很喜悅,感覺充滿了生機和希望,也會想看到學校整體一步一腳印發展的歷史,體驗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過程;而瑪陵也是我另一個家,大家就像家人,我其實更是被照顧的人,時時被所有家人照顧,哪怕是一進校門學生老遠的就跳著跟我招手的一個動作,都讓人很幸福溫暖!瑪陵提供了一個很自由、受尊重的空間,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彼此關懷接納;何況如果沒有來瑪陵,就沒有我後續各方面的學習與成長,包含主題課程設計的共學、自然農法蚯蚓養殖的概念與方法等等。
只要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幸福就在哪裡。
在瑪陵最特別的事情:
93年在莒光國小曾指導五年級學生種水稻,過程中學習到很多,尤其省思到自己從小到大吃了那麼多米飯,其實並沒有真的從心底體會及感念到天地養育萬物的深恩,覺得很慚愧,再加上看了當年〈無米樂〉記錄片,依循節氣的智慧,靠天吃飯的艱辛,於是有感而發寫了〈謝餐詞〉。當時先在自己班上用:在用餐前,請孩子先誠摯的感謝大地。老師常用讓學生發現跟守護自己的善根與慧根為主要引導方式,也如是看待周遭的人事物。而十多年來看到一屆屆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都很虔誠的合掌感恩,雖然有時候也許唸的時候有點急躁,但真的見證了孩子們各個善根雄厚。本來在莒光國小只有很少數班級使用,但在瑪陵只是跟老師在討論課程時一時的分享,沒想到後來全校各班都採用了,而每次午餐時間,傳來各班一句一句唸誦的聲音,真的被孩子的善根所感動!
〈謝餐詞〉
感謝大地
賜給我們生命和食物
感謝為我們準備食物的一切
有您們 我們才得以生存
一切用愛準備的食物
進到我們生命中
是為了讓我們珍惜生命的可貴
教我們重視身為人的特質
督促我們善盡人的責任
活出人的意義與價值
感恩一切
後記:
麗華老師個性熱誠,做事謹慎而周全,除了食農課程,也參與主題課程討論,並充當老師們和義工群的橋樑,為瑪陵付出了許多;麗華老師身上有許多寶,很願意分享自己過來人的經驗;最重要的是非常關懷瑪陵的生態環境,隨時關心、守護、分享,影響了許多人一起學習~~~
瑪陵國小人物專訪-李淑玲小姐 採訪者:黃怡婷
身材高挑、做事明快俐落,這是李姐給我的第一印象。
這次因為百年校慶要出人物專訪得以採訪李姐,訪談後,學生口中的李阿姨漸漸在我的心中刻劃出一個堅強的台灣女性形象,也是到此時,我才真正明白了她做事伶俐的原因。
李姐五歲時父母相繼離世,她與其他兄弟姊妹分別由兩個伯父帶大,雖不至於餓著卻少了一般家庭的溫暖,為了不干擾伯父一家的生活,他們幾個小孩自己住在舊家,除了白天去伯父家用餐外,所有生活起居都是他們自行摸索、互相幫助,這也造就了李姐特有的獨立、堅毅的性格。
記得我初到瑪陵,擔任行政工作,對工作環境及人事都不熟悉,但是有任何需要,同事們總說:「去找李姐。」這不是說說而已,但凡收文、採購、報帳、做獎狀、乃至學校要與社區人士協調等,所有大小事找李姐準沒錯,她都能一手承攬。也因此,能採訪她成為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
訪談中她提到母校要慶祝百年生日,在這一百年中,她就整整參與了其中的五十年,這光陰就相當於半個人生了吧!國中畢業後隔一年,她就進入了瑪陵服務。她說,她國小的導師—蘇三明老師變成她的長官(總務主任),許多教導過她的老師也變成同事,所以各個都特別照顧她、教導她。她提到兩件在瑪陵服務的過程中特別有趣卻又辛苦的事:早期學校的月考卷是先用鋼板刻字後再用油墨印,常常在她已經弄得滿手油墨後,考卷卻還沒印好,而好不容易印好後,手上的油墨卻清洗不乾淨,此外,令她最困擾的是鄰居的小孩總是央求她洩題,讓她為難至極。
至於李姐是如何在瑪陵習得十八般武藝的好功夫呢?李姐陷入回憶緩緩道來:瑪陵早期教師流動性很大,因此為了彌補不足,學校就會派她去學習離職教師的職務,連新進的設備也是讓她去學,原因是她不會調校、不會離開瑪陵,因此幾年下來,任何處室的行政職務都再也難不倒她。為什麼李姐能這麼任勞任怨?問到原因,她不禁感嘆道:「我一直以來都很自卑,覺得自己要背景沒背景,要學歷沒學歷,對外甚至連說我的工作是工友都不敢,總覺得只有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才能得來別人的誇獎,所以什麼粗重的工作都去做。」下至打字、做科展看版、做教具,上至充當廚工、甚至鋸樹等等,李姐全都手到擒來。「就是女生當男生用啊!」李姐笑著説。談到這裡,李姐語調上揚、特別興奮地補充道,在林奇佐校長任內,她還曾入圍擔任全國代理代課考試試卷的打字委員,這件事帶給她不少自信。
在最後,李姐説她特別感謝當時的李瑞木主任,是主任教導她如何與同事們好好相處,還鼓勵她再去進修,她才得已順利完成學業,為轉換跑道做準備,然而同時李姐卻語帶遺憾地説,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不敢從有固定薪水的現狀轉到不確定的未來,最終她還是辜負了主任對她的期待。
雖然留有一點遺憾,但是訪談過程中,我感受到李姐對瑪陵濃濃的情感與回憶,以及對所有人無盡的感恩,她在這裡成長、學習、服務,大半人生都在這裡度過,瑪陵與其說是李姐的母校、工作場所,不如說是她的第二個家更為貼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