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事曆
  • 最新消息
  • 活動照片
  • 活動影音
  • 文件檔案
  • 線上教材
  • 學校法規
  • 登入
瑪陵國小簡介 招生說明 校史沿革 校歌校徽 學校願景 經營理念 學校特色 歷任校長 社區環境 校園360度 簡介摺頁 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 注意事項 班級學習網頁 期間補課計畫及課表 線上學習資源 實驗課程 課程整體架構圖 生命教育主題探究課程 特色課程學習方案 幸福園地 主題課程教學成果 行政單位 校長 教導處 總務處 幼兒園 人事室 會計室 教育專題宣導 新冠狀病毒防疫宣導 防疫宣導本土語版 防範一氧化碳中毒教育 校園減塑 反毒教育 110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月成果 犯罪預防宣導 防制校園霸凌 「東協小學堂」宣傳影片

人物專訪

瑪陵國小人物專訪-鄭麗華老師        採訪者:曾貴凰

緣起:

    民國102年,菊映老師調到瑪陵為實驗教育做籌畫時,邀約麗華老師利用幾週的週六下午,幫一年級學生上環境教育課。104年麗娟校長來到瑪陵,邀請各方義工進來瑪陵國小協助,當時校長推展環境教育時申請「校園諾亞方舟計劃」,希望在瑪陵國小推動原生種植物復育,同時邀請麗華老師協助食農課程規劃,及擔任〈綠手指社團〉指導老師。

 食農課程規劃:  

    以前瑪陵的農耕課多半是農耕老師為主導,各班老師配合,後來麗華老師覺得長久來看,除了同時帶六個年級有學習起點不同及人力不足的問題,最好能將教學交給各班導師,也許初期農耕知識技術尚不足,但老師可以在做中學,因為親身領著孩子做農耕,體驗本身即深具教學效益與教育意義,因此做了轉彎,調整成協助者備詢者,及有時入班教學,但在過渡期時期則協助導師慢慢熟習食農教學內容,所以才會有現在各班的食農課程能結合主題或其他領域,師生可以自主發展自己班的特色。

 綠手指社團指導:

    〈綠手指社團〉是麗華老師承繼在莒光國小指導〈綠天使社團〉十多年的經驗,但將之在地化、課程化及多元擴充,相同的地方是讓學生有機會認養校園、參與生態經營、栽培植物維護管理、提升社區意識、服務公共地區、培養公民行動力;然莒光〈綠天使社團〉以高年級學生為主,基本知能體能各方面發展較成熟及服務項目及質量較高,而〈綠手指社團〉因為孩子主要為低年級學生,會著重五感體驗和興趣的啟發,而分小組實作時的照應及工具安全使用,很需要家長協助,而麗華老師希望協助不是被動的配合,而是逐漸發展協同教學的主體性,共同創造相互學習的空間與氛圍,「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家長各自發揮所長承擔教學,並請學生尊稱為老師,而不是爸爸媽媽;大家一起備課、設計課程、每次上完課進行討論,提高調整學習內容與方式的機動性,因為集思廣益互補不足,凝聚了大家的才藝跟熱忱,便有了現在生氣勃勃的〈綠手指社團〉,師生其樂融融。

是什麼動力留下來呢?

從104年退休到109年,麗華老師每週三會從板橋來瑪陵,是怎樣的動力支撐呢?麗華老師很平實的說:「很自然就留下來啦,因為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啊!看到植物的生長,就很喜悅,感覺充滿了生機和希望,也會想看到學校整體一步一腳印發展的歷史,體驗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過程;而瑪陵也是我另一個家,大家就像家人,我其實更是被照顧的人,時時被所有家人照顧,哪怕是一進校門學生老遠的就跳著跟我招手的一個動作,都讓人很幸福溫暖!瑪陵提供了一個很自由、受尊重的空間,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彼此關懷接納;何況如果沒有來瑪陵,就沒有我後續各方面的學習與成長,包含主題課程設計的共學、自然農法蚯蚓養殖的概念與方法等等。

只要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幸福就在哪裡。

 在瑪陵最特別的事情:

    93年在莒光國小曾指導五年級學生種水稻,過程中學習到很多,尤其省思到自己從小到大吃了那麼多米飯,其實並沒有真的從心底體會及感念到天地養育萬物的深恩,覺得很慚愧,再加上看了當年〈無米樂〉記錄片,依循節氣的智慧,靠天吃飯的艱辛,於是有感而發寫了〈謝餐詞〉。當時先在自己班上用:在用餐前,請孩子先誠摯的感謝大地。老師常用讓學生發現跟守護自己的善根與慧根為主要引導方式,也如是看待周遭的人事物。而十多年來看到一屆屆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都很虔誠的合掌感恩,雖然有時候也許唸的時候有點急躁,但真的見證了孩子們各個善根雄厚。本來在莒光國小只有很少數班級使用,但在瑪陵只是跟老師在討論課程時一時的分享,沒想到後來全校各班都採用了,而每次午餐時間,傳來各班一句一句唸誦的聲音,真的被孩子的善根所感動!

〈謝餐詞〉

感謝大地   

賜給我們生命和食物

感謝為我們準備食物的一切

有您們   我們才得以生存

一切用愛準備的食物

進到我們生命中

是為了讓我們珍惜生命的可貴

教我們重視身為人的特質

督促我們善盡人的責任

活出人的意義與價值

感恩一切

後記:

    麗華老師個性熱誠,做事謹慎而周全,除了食農課程,也參與主題課程討論,並充當老師們和義工群的橋樑,為瑪陵付出了許多;麗華老師身上有許多寶,很願意分享自己過來人的經驗;最重要的是非常關懷瑪陵的生態環境,隨時關心、守護、分享,影響了許多人一起學習~~~



瑪陵國小人物專訪-李淑玲小姐   採訪者:黃怡婷

身材高挑、做事明快俐落,這是李姐給我的第一印象。

這次因為百年校慶要出人物專訪得以採訪李姐,訪談後,學生口中的李阿姨漸漸在我的心中刻劃出一個堅強的台灣女性形象,也是到此時,我才真正明白了她做事伶俐的原因。

李姐五歲時父母相繼離世,她與其他兄弟姊妹分別由兩個伯父帶大,雖不至於餓著卻少了一般家庭的溫暖,為了不干擾伯父一家的生活,他們幾個小孩自己住在舊家,除了白天去伯父家用餐外,所有生活起居都是他們自行摸索、互相幫助,這也造就了李姐特有的獨立、堅毅的性格。

記得我初到瑪陵,擔任行政工作,對工作環境及人事都不熟悉,但是有任何需要,同事們總說:「去找李姐。」這不是說說而已,但凡收文、採購、報帳、做獎狀、乃至學校要與社區人士協調等,所有大小事找李姐準沒錯,她都能一手承攬。也因此,能採訪她成為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 

訪談中她提到母校要慶祝百年生日,在這一百年中,她就整整參與了其中的五十年,這光陰就相當於半個人生了吧!國中畢業後隔一年,她就進入了瑪陵服務。她說,她國小的導師—蘇三明老師變成她的長官(總務主任),許多教導過她的老師也變成同事,所以各個都特別照顧她、教導她。她提到兩件在瑪陵服務的過程中特別有趣卻又辛苦的事:早期學校的月考卷是先用鋼板刻字後再用油墨印,常常在她已經弄得滿手油墨後,考卷卻還沒印好,而好不容易印好後,手上的油墨卻清洗不乾淨,此外,令她最困擾的是鄰居的小孩總是央求她洩題,讓她為難至極。

至於李姐是如何在瑪陵習得十八般武藝的好功夫呢?李姐陷入回憶緩緩道來:瑪陵早期教師流動性很大,因此為了彌補不足,學校就會派她去學習離職教師的職務,連新進的設備也是讓她去學,原因是她不會調校、不會離開瑪陵,因此幾年下來,任何處室的行政職務都再也難不倒她。為什麼李姐能這麼任勞任怨?問到原因,她不禁感嘆道:「我一直以來都很自卑,覺得自己要背景沒背景,要學歷沒學歷,對外甚至連說我的工作是工友都不敢,總覺得只有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才能得來別人的誇獎,所以什麼粗重的工作都去做。」下至打字、做科展看版、做教具,上至充當廚工、甚至鋸樹等等,李姐全都手到擒來。「就是女生當男生用啊!」李姐笑著説。談到這裡,李姐語調上揚、特別興奮地補充道,在林奇佐校長任內,她還曾入圍擔任全國代理代課考試試卷的打字委員,這件事帶給她不少自信。

在最後,李姐説她特別感謝當時的李瑞木主任,是主任教導她如何與同事們好好相處,還鼓勵她再去進修,她才得已順利完成學業,為轉換跑道做準備,然而同時李姐卻語帶遺憾地説,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不敢從有固定薪水的現狀轉到不確定的未來,最終她還是辜負了主任對她的期待。

雖然留有一點遺憾,但是訪談過程中,我感受到李姐對瑪陵濃濃的情感與回憶,以及對所有人無盡的感恩,她在這裡成長、學習、服務,大半人生都在這裡度過,瑪陵與其說是李姐的母校、工作場所,不如說是她的第二個家更為貼切吧!




  • 學生作文賞析
  • 幸福園地
人文教育/ 環境.食農教育/ 經典閱讀/ 服務學習  

在學習的旅程中發現生命之美!  自105.8 進行公辦民營實驗教育

福智文教基金會參與瑪陵國小公辦民營,以生命教育為主軸,結合品格教育的內涵,發展學校特色,

並以各種學習活動提升教師、家長的身心靈,共築親師生和諧共榮的關愛校園。

期望將瑪陵國小學子培養成為尊師長、守孝悌、知書達禮、健康快樂、服務利他的兒童。

校址:20653 基隆市七堵區大成街1號  電話:(02)2456-5663 轉10,11教導處/轉32,30總務處/轉60幼兒園 

傳真:(02)2455-2990

facebook : 瑪陵國小暨附設幼兒園臉書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arling

 Keelung Municipal Ma-Ling Elementary School  /  No.1 Dacheng St., Qidu Dist., Keelung City,Taiwan(R.O.C)